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蓼城文化名人--吕文郁

    信息发布者:梅江涛
    2017-09-25 00:47:05   转载

     人物简介:吕文郁,字严实,斋名待月庐,河南固始张庄集人(现为淮滨县)。生于1923年12月,1948年参加工作,河南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固始教育局离休干部。
      1990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同年筹办固始老年诗词学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固始老年诗词》主编,河南省诗词学会顾问,固始老年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固始(信合)文史研究院院士。2007年出版文集《浮光陈氏英烈传奇》(内资)。

    蓼城文化名人--吕文郁

      进步少年    兵荒马乱成长路

      笔者最初知吕文郁先生,是在《固始县志》上读到吕老的作品《陈元光世家传说》,其活泼动感的民间文艺表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07年底,拜读了吕老文集《浮光陈氏传奇》,系统地了解了吕老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严谨与开放相结合的治学态度。
      2008年4月,在我县文物专家朱泽勤先生的引荐下,我拜访了仰慕已久的吕文郁先生。
      吕老已是86岁高龄,难得的是仍然耳聪目明,腰杆直挺,夫人汪植惠女士虽满头银发,但也是神采奕奕。我们在吕老朝南的书房坐下 ,听吕老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及文化心得。
      1923年12月,吕老出生于河南固始张庄集(1958年划入淮滨)一个盐粮商人家庭,殷实的家境使他能够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张庄“至善小学”毕业后,进入戈阳中学(现潢川高中前身)学习。公元1938年正值武汉大会战,日寇飞机轰炸潢川,史载胡宗南部不战而逃,丢下精良大炮无数,成了日寇的靶子。戈阳中学遭到摧毁,少年吕文郁离开学校,回老家张庄集至德中学继续学习。
      在戈阳中学学习时期,吕文郁结识了豫东南特委共产党员杨怀适(?),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回到至德中学后,又发现这是共产党地下组织办的一所学校,共产党员吴豪首倡办至德中学,骋进党员吴又清任教导主任,党员牛善生等人出任教员。在共产党员的影响下,吕文郁的思想迅速左转,成为一名激进的左派学生,被选为至德中学学生自治会委员长。左派学生首领吕文郁想不到的是,历史有时会与人开玩笑。20年后,当他憧憬的革命成功,他却被划为右派!这也许从毛主席说林彪“形左而实右”中找到答案,虽然答案是一头雾水。
      至德中学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抗日宣传活动引起了固始督学的注意,国民党地方组织也盯上了至德中学,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暴露,吴又清、牛善生等人被逮捕枪毙,至德中学惊溃,遭到解散。至德中学的所谓“共匪案”给少年吕文郁留下了深刻印象,时至今日,他对中学的那些老师依然十分怀念。
      这时武汉大会战已过,潢川暂时没有战乱,吕文郁重投戈阳中学,从初二念起,直到1947年高中毕业,从戈阳中学考入上海法政学院,1948年专科毕业后回到张庄。这时,固始县城已经第二次解放,共产党员方亚伯(吕文郁以前在张庄的老师)找到吕文郁,说了解他作为进步青年,是跟  共产党员走的,动员他参加革命工作。吕文郁一口答应,方亚伯以组织名义派遣吕文郁到固始先进乡(今淮滨仙庄集)任乡长,领导解放这的土地改革工作。
      当时的固始刚刚解放,文化教育人才奇缺,吕文郁有着上海法政学院专科的学历,又被组织抽调到教育的岗位上,就任固始三区(今固始南部山区)区宣传部长、文教委员。年轻的吕文郁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开始了武庙、段集一带中小学校的创建之中。
      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2年秋,吕文郁作为固始青年教育骨干被组织选送进入河南师范专科学校学习。
      1953年,吕文郁师范专科毕业,短期分配至省文教厅小教科(小学教育科)工作,因为地方人才的匮乏,当年又从省文教厅返回固始教育局文教科工作。
    回固始后吕文郁参与了固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草工作,撰写了五年计划中的文化教育部分的章节,并参与了最后的文字润色与较订工作。
      1953年,吕文郁与潢师毕业分配至三区任教的汪志民(字植惠,1934年生)一见钟情,1954年5月1日,两人在武庙小学喜结连理。从此,两人互敬互爱,互唱互随,风风雨雨共渡人生,至今已是54周年了,从1954年结婚到现在的54年,两个“五四”见证了这对夫妇一生中患难相扶,忠贞不渝的高尚爱情!

      “右派”劳教       大风沙中砺品性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胡风、丁玲等一大批中国文艺界人士被划进敌对营垒,列入右派,与地、富、反、坏相并列,称为“地富反坏右”,反右风从上面刮到下面越刮越烈 ,文化知识界的人士被打成右派的很多,时任固始县县长的杨宪智也被划为右派。吕文郁58年划为右派。没有理由,就是你识字比别人多。
      开始时只是展开批斗,后来斗争升级,直到被抓起来送去劳改。
      吕文郁劳教的地方是河南内黄县的白条河家场,在黄泛区里面,风沙很大,一片荒凉,生活非常艰苦,颇有“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样子。
      那时劳教的人多了,“犯人们”要自己动手盖房子,吕文郁于是打坯砌屋,跟师傅学习“砌匠活”,日久也成了砌匠师傅,能受到技术工的待遇了。但依然吃都吃不饱。
      吕文郁后来经常记起农场的日子,几十年后他路过白条河劳改农场,专程下来去了一次。发现那里依旧荒凉,风很大,还没有通上车,交能十分闭塞。重访农场后,他才把这把噩梦般的记忆从心头卸下。
      半年以后,吕文郁因操刀技术好,转入焦作市风动机机械厂做砌匠。哪时工资还能发,30.5元每月,6元补助,能够吃饱肚子,偶尔也可小吃一顿肉了!觉得是从地狱升进了天堂,于是,扎扎实实在机械厂埋头干活。
      62年初,吕文郁结束劳教生涯,回到固始,离开了教育岗位,分配至胡族杨店林场育苗圃。吕文郁于是边劳动边学习,三年以后,他又成了一名合格的林业技术员。
      1965年,东大山(安山)收归国有,民间称之为“收大山”,吕文郁作为林业技术员被派往陈集东大山,负责勘察划线,确定安山林地边界,在夹山口选定了林场场地。正好自己又是砌匠,于是亲自操刀砌墙建房造屋,创建王店子林区,安山林场即为此时初建,现已发展成为安山森林公园。
      1966年“五一六通知”之后,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史称“十年动乱”,吕文郁却等来了他人生的一次机缘,安山也因为他的到来换了新装,东大山以母亲的臂弯拥抱了这个历尽苦难的游子,这里的千山万壑藏着浮光陈氏的传说与故事,等来了吕文郁,一切都变得有价值了!

      披星枕流   待月庐前纪轶事

      来到了东大山,吕文郁有缘接触了陈集,泉河及豫皖边境的诸多宿儒逸士,听他们谈论陈元光家族的故事与传说,“或谈安山轶事于山林,或听《云宵平妖》、《魏征下书》于孤村,打浑、斗乐以娱耳目”。久而久之,吕文郁产生了强烈的探询兴趣,与当地友人晋兰阶、周凤岐、关备武等人走访了云宵庙,将军祠,白龙池、神凤洞、七星拱月地等景地,收集了第一批陈氏民间传说,他以文化人的眼光看到了这些传说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决心自觉把浮光陈氏一门忠烈的历史人文及民间传说搜集整理出来,传诸世人。
      植树造林的活儿是繁重的,吕文郁当时还戴着右派的帽子,注定了他只能埋头干活,所有的搜集工作都是在秘密状态中进行。白天干了一天活后,他就在晚上约友人来龙窝、白龙池护林点,月下座谈,又利用月光记录下来,一年下来,吕文郁完成了《安山轶事》的初稿,那时穷得没有点灯的油,只好就着月光写作,所以吕文郁将其所居护林棚屋称为“待月庐”,他则自称为“待月庐主人”,一个很诗意很浪漫的斋名,充分体现了他以苦为乐,逆境奋起的乐观豁达精神。
      幸运的是吕文郁赶在文革开始前,走访目堵了安山诸多史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串联到陈集“破四旧”,拆毁庙宇,砸碎石碑。陈集的陈氏将军祠,七星拱月地(陈克耕墓),奶奶庙、大山奶奶碑等珍贵文物都在这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怀,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成了吕文郁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虽说山高皇帝远,但造反派也时不时拉走吕文郁“陪斗”,与地富反坏、“破鞋”等一同挨斗,虽然受尽屈辱,但吕文郁此时心中已燃起了理想的火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回到了他的待月庐,他又重新变成了自己,从文化的自发转向自觉,吕文郁完成了人生境界的一次重大转变,他的心有所属,那就是把浮光陈氏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安山这一民间文化矿藏!
      不幸的是,文革风越刮越猛,山林泉下也不能远避阶段斗争。朋友们知道吕文郁手头藏有《安山轶事》手稿,担心他招来祸端,因此劝他赶紧烧毁,吕文郁也因惧祸,忍痛将已完成的《安山轶事》投之火炉,惜乎!
      在十年文革的漫漫长夜中,理想的火焰一直指引着吕文郁前行的方向。一批地方有识之士与吕文郁交往时,也常谆谆教诲,殷殷希望,鼓励他传承安山轶事这个文化火炬,告诉他要隐忍自重,相信乱久必治,等到那时自有清平盛世,再把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昭之于世,不要等到“雪上销鸿迹,梁头失燕泥”,一切都破坏遗失殆尽,再收集就太晚了!吕文郁每每受教,深为感动,开指思考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所应所能承担的责任,他悟出了文化是生命的表达方式,遗产是精神存在的形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好陈元光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当把创作兴趣上升为社会责任后,他凭添了几分侠肝义胆,不顾祸及,又一次悄悄搜集千年口传历史残片,于龙湖护林点默默补缀,再次凭记忆与访谈写成了《安山轶事》二稿!以后历经“三打”、“四清”、“挖蛇洞”、“追虎踪”的种种斗争,刀光剑影中把陈氏宗族相关口头传说的历史文化遗产部分保存下来,偿还了老一辈文化人的心愿,也战胜了自我的怯懦,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思想转变!

      沉冤昭雪     落花时节著华章

      1976年,一声惊雷炸响在中国的天空:四人帮倒台了!中国被专政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但“左”思想又连续了三年。星转斗移,冬去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如春雷乍起,万物复苏,中国这个噩梦中的巨人醒过来,祖国大地充溢着一片勃勃生机。
      1979年,吕文郁平反昭雪,戴了二十一年的“右派”铁帽子虽然摧残了他的心灵,但却炼就他挺直的腰杆。吕文郁重操旧业,回到教育岗位,到固始一中执起了教鞭,而此时他已年近花甲了。在陈集林场长达15年的下放中,他的夫人汪植惠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相夫教子,参加集体劳动,  1979年随着丈夫的平反,全家回城,汪植惠也进入固始一中执教(现已退休)。
      工作使吕文郁焕发了青春,他勤奋学习,勤奋工作,业余继续致力于陈元光世家的创作与搜集整理。澄清往事,传后人以真情,为陈氏一门立传,为固始籍开漳府兵后裔寻根问祖,汇集文史资料供其观瞻怀念,已是时代的需要,吕文郁自觉地承担起了这项社会责任。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古老的中国向世界正式敞开了紧闭的大门,海内外陈氏、王氏、林氏、李氏、黄氏、尹氏等宗亲会的代表,纷纷来到我县寻根问祖,从而和姓氏史与开漳史有关的寻根文化开始在我县兴起,吕文郁等来了又一次人生机遇。县委宣传部推荐他的作品《故园万里心》参加文化交流,被选发在《人民时报•***版》、《陈元光世宗传说》首次公开发表在《中原侨声》(后收入《固始县志》)寄呈世界陈元光开漳学术研讨会,一炮走红,受到与会文史专家的高度称赞,吕文郁厚积薄发,诗词歌赋经常在《中华诗词》《固始老年诗词》上发表,咏诵开漳诗词被美国的《白香词笺》、日本的《中日友好千家诗》采用选登,论文《读陈元光〈龙湖集〉话龙湖》刊载于《开漳圣王与云霄•论文集》中。吕文郁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他以自己的勤奋与磨砺后的文化积淀为这个春天点亮色彩。

      久伏高飞   开漳诗卷传世人

      国运昌则文运兴,文运兴则礼乐振。新世纪到来,中国步入发展的盛世,固始县以寻根文化为研究主题的(信合)文史研究院应运而生,我县的寻根文化领域有了自己的研究队伍与发展阵地。院长陈学文先生骋请吕文郁为院士,在其鼓励引导下,吕文郁自2004年7月开始整理旧作,同时补写新作,同年11月完成书稿,初定名为《安山琐记》,计有纪事8篇、传说3篇,神话8篇,歌谣14则,撷联15副,吟革97首,待月庐楹联24副,史鉴29首,约为8万字,成书过程中,县文史院的同仁们以极大的热情认真编较,并将吕文郁在《中     诗坛人物》一书所发表的组诗《吕文郁:韩海苏潮远流香》一章及汪植惠女士的开漳吟诵诗词部分收录于新书中,付梓后定名为《浮光陈氏英烈传奇》。福建省文联副主席,政协常委、书协主席陈奋武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2007年,《浮光陈氏英烈传奇》面世发行,这是吕文郁先生及夫人汪植惠女士的一生心血与积累,收录的琐记、神话、传说都极有历史价值与文化品味,成为固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现在当我们捧读此书时,不禁为吕老文郁先生愈挫愈勇,逆境中奋起的精神;甘于寂寞,苦境中酿蜜的人格所感动。孔子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为先贤立传,是后人的责任,所以今天本报隆重以“蓼城文化名人”栏目的开篇推介吕文郁先生,为他21年右派蒙冤所受的苦难,也为他在苦难中酿造生活的蜜,酿成春色,洒满人间而叫好!
          
          (审稿:王西友)

          (编者按:吕老文郁先生已与今春不幸逝世,享年86岁)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